融合之妙——谈刘俊京先生的书法创作

            文/韩 旭

            一直以来,我对书法心存敬畏。每每翻读碑拓帖籍,我常会思考书法的精神源头在哪里?其实书法到了我们这个衣冠楚楚的资本时代似乎有些茫然了。她从传统文化的道山中漫漫踱来,一定是沉甸甸的,也是伤痕累累的,她的来路里裹挟着一种书写历史的厚重与浑茫。因此我所认为的书法,不是华美流丽,不是条理周正,更不是刻意追求、奴颜媚骨,而是一种脉源清晰的艺术呈现,是一种发乎心灵的自在书写,她的“基因链条”里应该有古拙、厚实甚至荒率的味道。正是基于此,当我拜读到刘俊京先生的书法时,恍然被其散发出来的某种气息所打动,犹如一股暖流袭过心头。

            刘俊京先生是在当代书法创作阵营中的重要一员。他师从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,毋庸置疑他的书法学习起点是很高的。但从创作经历上来看,他在书坛上的出道似乎不算太早,在2000年之前的国内各项重要展览中很少看到他的名字。这或许与他的工作性质和心性修养有关。那时他还是一位身穿白大褂的医生,他面对患者和蔼可亲,对待人生豁然大度,而他对待艺术更是虔诚执着,不激进、不冒进、不取巧、不钻营。多年以后他由此而提炼出书法的三重境界:“敬、净、静”。我们常说,厚积方能博发,静心才能深邃。相比于那些信捧“出名要趁早”的投机主义者,刘俊京先生在历经沉淀后呈现出更强的创作后劲。进入新世纪之后,年届不惑的刘俊京先生在书法创作中渐入佳境,如井喷之势先后十余次入展包括第八、九届全国展在内的国家级重要书展,并获“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”创作提名奖。也就是从那时开始,刘俊京先生以一种质朴沉稳的书风和率真自然的书写状态,一步步跻身于当代书坛的创作前沿。

            采各院之果蔬,烹独家之菜肴——这是我对刘俊京先生书法的直观认识。如果说得更“专业化”一些,那就是“融通碑帖,兼取百家”。我一直认为,作为一种立场的书写,它首先要学会拒绝,拒绝非书法的杂耍和平庸。早在若干年前,欧阳中石先生就曾教导他:“书本小道,要在嘱文明义,至于以为艺术乃是余事也,作字必有所宗,宗法既定,亦必有已意在焉。”刘俊京先生的书法取法高古,路子宽正,且在诸体之间表现出一种可贵的融合之妙。比如,他的隶书法乳汉隶,兼取金农韵味,并汲取了汉简的笔意,从而摆脱了囿于一家一派的拘谨,显出了一种正大气象。他的行书走的是二王、颜米一路,但也能隐约看出北魏墓志、摩崖书法所留下的印记,倘若再加上他的文学修养,就形成了颇具文气的艺术风格。他的魏碑掺以帖意,在追求“大巧若拙”中增添了几分质朴与恬淡,氤氲出高古的气息。

            其实,每一位拥有更大艺术野心的书法家,都需要一种叩探源头的“深”和具有精神指向的“出”。这也就是坚守传统与创新自我的辩证关系。历史上的前辈大家不止一次地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,通过无限地深入和不断地融合,方能体悟到笔墨精神的气格与气象。从刘俊京先生近些年的创作中可以清晰地看到,他在碑与帖、传统与现代之间游刃有余、自得机杼,表现出良好的艺术状态。从这个角度上讲,我认为刘俊京先生在碑帖融合方面开拓出了新的空间,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代书法创作的表现内涵。

            刘俊京先生的作品给我的最大感受是“融合之妙,妙在技道之间”。正所谓“形而下道近乎技,形而上技近乎道。”但现当下书坛普遍存在一个误区,即是重技轻道。这或许与浮躁的社会氛围有关,我们总能不断看到一些名家大师的作品露出轻浮之气,虽竭力掩饰却终不得避免。如何在“热闹中著一冷眼”守住传统书学的根与脉?如何在这条脉系中找寻到通往“技道合一”的路径?这是每一位有担当的当代书法家所必须面对的。作为一位经历丰富的书法家,刘俊京先生对书法有着独特的认知与阐释,他的作品里有着同龄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和深度。道技不可偏废,不可重技而忽略道。如果将书法作为一门艺术,那么可以临摹学习;当把书法上升至“道”的层面,就需要依仗书法家本人的心性修养。在刘俊京先生的作品中,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书法的渊源和来路,也能看到他本人的在场与再现。从“道”的层面而言,他在书法中找到了合乎适宜的表达方式和途径,在他的精心布局中案头的宣纸就如一方精神栖居的场域,展现的不仅是艺术风格的独特性,更是一种自我心境的呈现与表达,充满着一种悠远的古意和向着书学经典的皈依。

            实事求是地说,我与刘俊京先生未曾谋面,很遗憾没有近距离拜观他在创作时的状态。但我想他再创作时的笔触一定是轻慢的,洒脱无碍,沉着有力,笔笔杀纸。因为他的书法里始终透着一种干净纯洁的高雅气质。在书法家的笔管濡下,字的形体、线条、墨色以及气息等都与他的内在情感、审美品格相合相应。应该说刘俊京先生的作品给予我们的不只是技法的展示,也不只是运笔刻画线条的技巧,更多的是作为文人书法家家的率真和坦荡,这里面有对历史文化的认知与理解,也有对传统书学的体悟和思索。在这个众生喧哗的年代,刘俊京先生在“技道融合”的高度确定了自己的艺术路径,并付诸于创作实践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我认为这种探索将会为当代的书法创作带来新的启示。

            戊戌酷夏于山东菏泽

Processed in 0.155(s)   7 queries